案例简介 Case description
壹 · 临海
——站在岸边,海风迎面,城市与码头的界限渐渐模糊,木构与石材构筑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起点。
场地现状
项目位于上海闵行春申路,基地原为街区型商业空间一隅,面朝开放街区,交通便利,周边为成熟居住社区。原有建筑层高较高,进深充裕,具备良好的更新基础。作为一家主打鲜活现烹的社区型海鲜大排档,新空间需回应高频人流与复杂功能的复合需求,同时以当代结构语言重塑“大排档”这一熟悉而带有烟火气的生活场景。
项目原始空间规整,形式常规,缺乏标识性。如何在有限结构内挖掘场所感,并兼顾运营效率与情绪氛围的建立,是设计所面对的首要挑战。
设计定位
“入海码头”取意于江河入海的集散之地,是人、物与情绪交汇的临界场所。设计不再以符号化方式再现“海鲜”“码头”意象,而是提取其空间精神特征,以“开放、围合、聚集、流动”为组织逻辑,在有限空间中搭建一个具有木构节奏感与石材肌理质感的都市渔港。设计试图在城市街区中构建一个拥有“靠岸感”的日常居所,使海鲜餐饮回归食物本身的新鲜与社交本能的温度。在材质、尺度、光线、界面等一系列构造策略中,设计者强调场所气质的生成,亦回应城市生活中逐渐消失的“公共性食空间”。
设计策略
本项目以“结构—材料—气氛”的三重构成方式组织内部空间。设计延续“大排档”原有的开放性与烟火感,同时通过木构的重组、灯光的铺排、动线的嵌套与封闭面的介入,实现功能效率与空间叙事的协同。整个室内空间被划分为三段式结构:靠街界面开放迎宾区,引入冰池展示与“渔获上岸”情境。中段为主餐厅区,以木构格架统领空间秩序,打造聚集氛围。最内侧则设立半围合包间,适应家庭聚会与社交需求。
贰 · 入市
——穿行在烟火气中,海鲜展示区与蓝色鱼缸构成半开放的“渔市”现场,记忆中的大排档被重新演绎。
本项目中,吧台作为空间的视觉锚点与功能中枢,被安置于餐厅主轴的交汇处。设计采用整块深色橡木板材,配合哑光处理,保留木材天然肌理与手工打磨痕迹,呈现出质朴沉稳的“船舷感”。吧台立面使用回收木板错缝拼接,形成类似渔船外壳的防水板结构语言,强化“码头”语境下的叙事氛围。
海鲜展示区位于餐厅入口与主厅之间,是连接外部市井气息与内部用餐体验的关键节点。设计以“码头上岸”的动线逻辑打造视觉焦点,设置整面定制蓝色水族玻璃鱼缸,形成类似沿海渔市中“现捞即食”的生鲜体验感。
鱼缸采用低反射蓝调玻璃与不锈钢结构框体结合,内部设置分区活水循环系统,确保各类海鲜保持最佳状态。玻璃表面微雾处理,使其在光照变化下产生柔和折射,营造出似水非水、似雾非雾的“海气氛围”。
叁 · 共席
——在木构围合的温暖场域中落座,海味入席,灯光晕染烟火,熟悉的味道唤醒记忆深处的滨海盛宴。
室内空间以“木”为主材核心语言,大量使用回收木料、深色实木板材、旧梁翻修构件构成顶面、隔墙与卡座界面,赋予场所温润肌理感与视觉连续性。墙面采用局部石材覆面与灰泥肌理涂料,呈现出一种接近礁石表面粗粝感的低光泽质地,与木构材质形成冷暖碰撞。
不是还原渔港图像,而是从“海味”中提取氛围感,从“码头”中捕捉结构秩序,以更具当代气质的方式,讲述一场“关于归属、等待与分享”的空间故事。
肆 · 听潮
——夜色渐深,灯光收敛,波浪壁画与石材肌理仿若潮声低语,留下味觉与记忆的余韵,归心渐启。
照度漫射;将渔网、吊臂、滑轮等具象意象化为材料分缝、吊顶系统与细部节点的设计线索。由此构成的空间场所,并不强调“形似”,而更重“意合”——借此重建现代都市人久违的连接感与归属感。
空间内所有餐座均配以定制灯具,灯体隐藏于木梁内或嵌入木框吊装,配合暖光轨道点射,形成独立照明感受,避免大面积泛光产生的光污染,使每一张餐桌都拥有自己的“小气候”。
在主餐厅与包间之间的过渡墙面,设计师引入一幅基于“海浪”元素的手绘壁画,以抽象笔触描绘潮水翻涌的动态意象,为整体木质空间注入一抹自由而灵动的视觉节奏。
石材的肌理在自然光与点状灯带的照射下形成丰富的阴影层次,使空间气氛在白昼与夜晚间自然切换;石材的耐磨、防潮特性亦适配餐饮空间高频使用的功能需求,提升整体空间的物理性能。
评论( 0)
查看更多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