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性和感性是否势必水火不容?
同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可能就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:一些人评论他很理性,另一些人却评论他很感性。突然想起一个小插曲:在西方情商这门学科进来之前,我们从父辈哪里继承下来的一个评价人的性格好不好、前途远大与否的标准你往往看重这一点:他能不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?最好是无论别人说什么都能满脸堆笑,即使心里对他鄙视之极或羡慕妒忌恨到极致。但西方的情商学过来后,让许多人惊诧掉下巴:一些平日被人们论定为情商极低的人,却在评测结果中显示:情商优秀。差异到底在哪里?西方的情商观点之一: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馈赠,她们自身没有好与坏之分,只在不同的情绪是否运用在对人对事有益的基础上。人家在悲痛你在嬉笑,人家在冥想你在狂喜尖叫,这是情绪运用不恰当;但众人都在昏聩事态中明哲保身敢怒不敢言,甚至时实物者为俊杰逢场作戏卖乖取巧,这时候你敢于拍案直击。这个情绪运用在情商标准中就是优秀的。可见许多事物的评价标准也是文化背景的产物,有真理与人情之分,有文明与原始之别。
关于理性设计与感性设计的观点繁多,一般人对理性设计的理解是:强调少即是多,尽可能利用空白,不要过度设计。在此也不妨做一个比喻:人们知道白是红橙黄绿蓝紫的组合,黑是红橙黄绿蓝紫的缺席。对理性设计者而言最喜爱的用色是黑和白,但对感性设计者而言,用黑与白就等于什么也没看见,什么都没看见就等于白做了。就像人们对“色即是空”的生命之轻,故非要将理性与感性分成对立阵容。但矛盾的是过度的理性主义很容易就变得随心所欲。好比60年代兴起的建筑上的解构主义-利用逻辑使一切变得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,最后的结果跟过度的感性主义殊途同归:混乱。好的设计都是既有理性又有感性,有科学公式可依循也有情感上的高度关怀体贴.
所有评论 (0)